close




第五個孩子

The Fifth Child

作者:多麗斯.萊辛
原文作者:Doris Lessing
譯者:何穎怡
出版社:天培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5608135
裝訂:平裝





多麗斯.萊辛

多麗斯.萊辛,1919年出生於伊朗,父母均為英國人,五歲時隨父母遷居辛巴威,她的童年在大農場中度過。一九四九年,萊辛帶著她的第一部小說手稿首次回到英國,處女作在一九五○年於英國出版後,一舉成名,並同時在美國及十個歐洲國家獲得好評。自此,她成為國際知名作家,不僅以長篇小說聞名,也以短篇小說與科幻小說享譽國際。曾獲薩默塞特.毛姆文學獎、奧地利的歐洲文學國家獎、德意志莎士比亞文學獎、W.H.史密斯文學獎、義大利孟岱羅獎、義大利的Grinzane Cavour獎。是二十世紀最舉足輕重的作家。 著有《金色筆記》、《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等書。



  「海蕊與大衛只要聆聽孩子的笑聲與玩耍的聲音,就會握住彼此的手,相視而笑,呼吸著快樂的氣息。」擁有四個孩子、一棟美麗的老房子與親友的愛,海蕊與大衛.駱維特的生活,像一首禮讚居家幸福與老派家庭價值觀的詩歌。但第五個孩子出生後,令人不快、無法消除的陰影開始籠罩這個溫馨、快樂的家園。小嬰兒「班」又大又醜、性情粗暴、難以控制,他冷酷嫌惡地撕扯母親的乳房。面對不曾經驗過的黑暗與奇特反抗,海蕊內心掙扎,深懷恐懼地照顧這個新生兒,不知道自己帶到人間的是什麼......。

  小說大師多麗絲.萊辛運用恐怖小說的結構模式,寫出令人毛骨悚然又欲罷不能的故事《第五個孩子》,探討面臨黑暗力量時,人性的正面與負面。有別於懸疑、刺激、暴力、性等刻板化描述,作者用一個正常家庭如何對待異於常人的小孩,闡述邪惡的本質,直指人性幽微處,勾勒出共同的不安、惶恐與困惑,充滿戲劇張力,令人不寒而慄。



導讀:人性的桎梏/

文◎楊薇雲

多麗斯.萊辛被喻為本世紀少數擁有傑出心靈的西方小說家之一,值得人們去欣賞了解她的作品。讀過她作品的讀者,共同的看法是萊辛是一位可以改變人的思想,進而對生命有所影響的少見作家。她的寫作成就可以簡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她的寫作風格:不停的嘗試新的挑戰,求新求變,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有不同的驚喜。所以,曾有批評家形容她為變色龍;另一方面,就是從早期到現在,她的作品就一直以一個異議份子對所謂的社會主流思想觀念、價值觀提出質疑及批評。她為了揭露所謂社會權威的盲點,在一九八三年及一九八四年用珍.桑瑪斯(Jane Somers)的化名寫了兩本慘遭退稿命運的小說:《好鄰居日記》(The Diary of a Good Neighbour)及《如果老一輩能夠》(If the Old One Could),開了出版社及學術界兩個極大的玩笑,掀起了極大的漣漪。事後,萊辛被詢及為何要如此做時,她給了不同的原因:第一是為了鼓勵新作家不要因被退稿而喪失了奮鬥的勇氣;第二是批評出版界為了商業利益,只注重塑造作家的形象的盲點,而忽略了他們應盡的責任,那就是將作品的內在價值介紹給讀者;第三,則有更深層的目的,指出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常會建構成各種不同的心獄,讓我們對於該注意的事輕忽,甚至視而不見。

萊辛曾說過,人是慣性的動物,常會懶於思考,如果她的小說能讓人對自己及四周的社會現象重新思考,提出質疑,如此就達到小說應盡的責任。這種打破人的慣性思考盲點的觀念,在她最有名的《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有最複雜但極其細膩的呈現,在她其他小說中也有深入的刻劃。《第五個孩子》(The Fifth Child)的中心議題是探討邪惡的本質。如果把這小說拿來與一般以邪惡為主題的恐怖小說來比,我們可更清楚的看到萊辛小說的難能可貴處。一般恐怖小說會盡量給讀者一個滿意的結局,不是故事中的主角戰勝了邪惡的力量,就是讓讀者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但是萊辛的《第五個孩子》卻將這種黑白分明的迷思,完全顛覆。

書中讓人恐懼的是女主角海蕊的第五個孩子「班」,從在母親腹中班就像小蠻牛一樣,讓母親懷胎十月痛苦異常。出生之後,他與一般社會所認定的正常小孩差異之大,讓人懷疑他究竟是不是人類。不論是他奇特的長相、不可思議的大力氣、異常的行為、狩獵的天性等,在在都造成每個家庭成員心理上極大的威脅,終而演至班被送到專門收容異常兒的機構。當海蕊看到收容機構有如地獄般的景象,她再也不忍將自己的親生兒棄置於此,毅然決然將班接回家去。這裡同時也讓讀者掩卷深思,到底是小孩邪惡,還是社會的虛偽自私造孽。書中針對社會中代表不同構成的權威或人物,將班視為異類,無法容忍,且極其殘酷的處理方式,都有極犀利的批評。

直到書中的結尾,讀者跟海蕊一樣,對於班到底是屬於何種人類,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這種刻意模糊班的本質的寫作方式,將班塑造成一個寓意豐富的象徵,讓讀者對於所謂的「異類」全心思考。同時,對我們所處的複雜多變的世界多所著墨,進而對人們自以為能夠揭開奧秘的自信與能力有所質疑。

這種自信,在書中人物表現最明顯的是父親大衛及祖母茉莉,繼祖父菲德烈他們的姓氏駱維特(Lovatt,從love演變而來,代表「愛」)及柏克(Burke,英十八世紀著名哲學思想家,代表「思想」),透露出他們象徵人性中追求愛及思想的理想層面。可是如同榮格在人性分析中指出,追求完美人性,常常無法容忍人性中的缺憾。就如同書中的這些人物所做,他們不願意去了解、接受班這個怪物,而是用最快的方式將眼中之釘拔掉。母親海蕊的不忍,固然造成了原先一個和樂家庭的解體,但是萊辛極富張力的語言,早已暗示這種表面的和諧僅是假象。人為了自己所編織的不真實的幻夢,無法容忍會破壞美夢的任何因素存在,就如同一般恐怖小說所描述的,正義會戰勝邪惡,而讓讀者感到些許安全的慰藉。

萊辛的女主角選擇的是誠實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勇敢地尋求解決的方法。雖然她的作法並沒有得到家人的肯定與認同,但她為了保護班不受迫害,所做的犧牲奉獻,將人性的高貴面發揮得淋漓盡致,也闡明作家堅持以人道原則來處理社會中所謂「異類」的信念,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所應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本文作者現任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這不是一部驚悚小說,讀起來卻令人心驚膽顫~~
原因是它將我們內心最不願面對的恐懼攤在面前,讓人不得不認真思索~~
第五個孩子是社會邊緣人的代表,他像一坨糞便,人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卻難以否認他的存在~~
作者並未以說教的口吻提供困境的來龍去脈與可能的解答,只是生動地述說故事~~
讓讀者自行採取角度,思索問題,沈重而幾乎無解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ulet520 的頭像
    amulet520

    我叫橘子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