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Uncategoried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爸爸,我們去哪裡?

作者:尚路易.傅尼葉
原文作者:Jean-Louis Fournier
譯者:黃琪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45812
裝訂:平裝






尚路易.傅尼葉(Jean-Louis Fournier)

  1938年生。大學時修習古典文學,原應成為嚴肅學者的他,後來卻成了法國知名作家及電視劇編導。他曾獲得多項國際藝術電影大獎,也曾投入卡通影片的創作,並參與多部電視影集及紀錄片的製作。從1992年起,傅尼葉開始文字創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說、劇本,他幽默詼諧的筆法,令眾多法國讀者為之著迷。

  雖然經常受邀上媒體談論作品,但關於自己的兩個孩子,一直是傅尼葉避言談起的話題。直到他70歲,也就是2008年,他才出版《爸爸,我們去哪裡?》,首度寫出身為兩個殘障兒父親的心聲。他說:「過去不提,不是因為怕丟臉、怕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而是無法面對說了之後難以承受的痛楚。」

  《爸爸,我們去哪裡?》一出版,立即在法國引起相當熱烈的迴響,在銷售量和排行榜上都創下耀眼的佳績。傅尼葉的句句文字撫慰了許多讀者,不僅僅只是同為殘障兒的父母,更告訴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還是能夠有勇氣地笑著活下去。有評論家說:「或許上帝不曾善待傅尼葉的孩子,但這部作品之於傅尼葉,甚至所有的讀者,都是我們面對生命困境時最好的禮物。」



他們說,擁有這樣的孩子,是上天給的特別禮物。
我只想說,老天,您太多禮了!

這是一個父親用生命寫給孩子的長信,雖然他的孩子讀不懂,也永遠無法讀到!

  ★榮獲2008年法國費米娜文學大獎!
  ★法國讀者推薦最佳禮物書、年度最感人的文學作品!
  ★法國文學暢銷榜第一名!
  ★在法國出版未滿一年,已感動超過500,000名讀者!
  ★出版不到兩個月,便在法國創下單日銷售2000本的佳績!
  ★翻譯版權售出美、日、韓、德等24個國家,仍在熱烈增加中!

  「爸爸,我們去哪裡?」
  托馬總是重複問著我這一句話。
 「爸爸,我們去哪裡?」
  只是,他從來都不懂這話的意義,也不懂我的回答。
 「爸爸,我們去哪裡?」
  我想對他說:孩子,對不起,把你生壞了......

  有人說,生出一個殘障兒,就是遇到一次世界末日,而他,遇到了兩次!

  他是尚路易.傅尼葉,在法國文壇及電視圈擁有極高的地位,然而在一身的光環背後,隱藏的卻是他多年來避而不談的兩個殘障兒。遲至四十年後的今日,
他決定送給他的孩子這本書,用來表達他的歉意,及永遠未說出口的愛。

  然而,傅尼葉卻以異於其他殘障兒父母的幽默口吻,訴說自己的經歷,甚至輕鬆地開起兒子的玩笑。他說不想讓讀者哭泣,只想帶來歡笑,但如此輕盈的敘
述,卻字字精準地刻劃出了他身為一個父親的痛苦掙扎。

  相較於眾多描寫生命傷悲的題材,《爸爸,我們去哪裡?》打破了我們對悲傷的看法。傅尼葉選擇直率地嘲弄自己的遭遇,正如他所說的:「幽默,是對付痛苦最好的武器!」我們可以不流淚,以另一種方式越過生命的傷痛與困境!

  「對我而言,馬修和托馬只是兩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從來都不是殘障或不正常的!儘管他們有著殘缺,卻不停地讓我們看到人性可愛與動人的地方。這本書不只是我送給馬修和托馬的禮物,也是給我自己的一份禮物!」──尚路易.傅尼葉



【作者專訪節選】

◎為何你過了這麼久才寫這本書?
因為我不想聽到有人喚我:「可憐的老傢伙」。我既不可憐也不老!我的朋友都瞭解我的情況,但你很難想像我聽過什麼回應。有人說,我早該在孩子一出生時就掐死他;也有人說,這是老天爺給的報應;要不就說,這是上天給我的禮物。事實上,說這些話的人都沒有殘障兒。通常遇到這種事,大家一定是抱頭痛哭,但我不要,我想我還是可以笑,沒想到,這樣反而讓我比較能撐得過來。其實這本書,是早在好幾年前出版社發行人就要我寫的,後來是我決定用這種形式……孩子的母親並不贊成我出這本書,但後來,她是我的第一個讀者。

◎儘管你說要來讓讀者笑,可讀起來卻是令人感到揪心、不捨,還有一股溫柔的暖意。
寫這本書時,我只知道我是要為兩個孩子而寫。我想給他們驕傲,對他們說出我心裡的話,甚至給他們一個舞台。我不想再把他們藏起來,而是接受大家討論他們,讓人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得一些東西。從某方面來說,是給他們自由。我知道這本書讓很多人感動,不只是那些有殘障孩童的父母。如果說這是一種成就,那對我來說,的確是從生命裡學來的一堂課,一堂不可思議的課。

◎你在書裡面提到,你很不喜歡「殘障」和「不正常」這種字眼……
沒錯。對我來說,我的孩子只是「不同於其他孩子」。當你說「我有一個孩子」,人家就會繼續問關於這個孩子的事。但如果你說「我有兩個殘障兒」,對話就停止了。所有的人都一樣!大家都把這類孩子當成說不得的祕密!事實上,他們有其他孩子所沒有的特質,其中一個,就是完全無視於社會地位。舉例來說,如果你把他們帶進一個房間,裡面有教宗和流浪漢,他們不一定會先去擁抱教宗,而是會走向那個臉上堆滿笑容的人。事實上,身心障礙者對人的理解是你想像不到的。

◎你還會覺得你的人生美好嗎?
當然。我承受著巨大的恐慌和焦慮,有時很悲觀,但我卻覺得這一生過得很有意思。如果有人說,要把我兒子從我人生中去除掉,我會說不行。他們在我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有他們,我擁有了一段很奇特的時光,也有了這本書。以前曾有人說,就是因為有了兩個這樣的孩子,才會讓我這麼痛苦……但有時我倒覺得,是我該請求他們的原諒,向他們說抱歉,把他們生壞了。他們生來就不該待在這個世界上,不適合待在地上。他們該待在天上,在天空裡遨翔,像鳥兒一樣。

◎從你孩子的殘缺裡,你有什麼體悟可以告訴我們?
我的兒子讓我想到了蘋果。就像樹上的蘋果,有長得又漂亮又好的,也有長得很小、外表醜醜皺皺的。這就是長壞的蘋果。人也一樣。我想到的是,我們要學著與殘障者相處。他們儘管有著殘缺,卻不停地讓我們看到人性可愛的地方。他們提醒了我們,人是如此的不同。想看看,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他們,我們應該也很難看到人性最動人的部分吧。難道我們這些有著好手好腳的人,就完全沒殘缺?

1

親愛的馬修和托馬:

當你們還小的時候,有幾次聖誕節,我很想送你們一本書,像《丁丁歷險記》之類的書當作禮物,然後我們可以一同討論書中內容,因為這套書我很熟,我不但全看過,而且還看了好幾遍。

不過,我還是沒送過書給你們,因為沒這個必要。你們根本不懂得閱讀,也永遠不懂得怎麼閱讀。因此到最後,你們的聖誕禮物還是小積木或是模型小汽車……

此時,儘管馬修已經去了一個我們到不了的地方撿他的球,而托馬人雖然還在這裡,但心神早已越飄越遠,我還是想要送給你們一本書。一本我為了你們而寫的書,可以讓你們不被遺忘,不再只是殘障卡上的照片;可以讓我藉此寫出我從未說出口的話──或許是我的後悔也說不定。我從來就不曾是一個好父親。我經常對你們失去耐心,愛你們真的不怎麼容易,要跟你們相處,就必須像天使一樣地有耐性,而我,我不是天使。

就讓我因為我們不曾擁有過的和樂,向你們表達我的遺憾;或許也可以說,我想為了「把你們生壞了」這件事,向你們道歉。

我們啊,運氣可真差呀,簡直遇到了所謂「天上掉下來的倒楣事」。

好了,我不要再抱怨了。

人們每次一談起殘障兒,總會一臉嚴肅,彷彿談的是一場災難。而這一次,我要帶著笑容向別人說起你們。有時候,你們還真的讓我打從心底笑了出來呢。

多虧有你們,我得到了正常孩童家庭所得不到的好處。我不用為你們的課業和未來的職業選擇而操心,也不用為了該選擇自然組或是社會組而猶疑不定,更不用為了你們將來要做什麼而煩惱。因為我們很快就知道,你們將來什麼都不會做。

特別是這麼多年以來,我享有了汽車免稅的優惠。多虧了你們,我才能開著美國廠的大車。


2

十歲的托馬一坐上我的雪佛蘭卡瑪洛,完全不出所料,他就和平時一樣不停地重複問著:「爸爸,我們去哪裡?」

起先,我回答他:「我們要回家去了。」

一分鐘之後,他同樣一派天真地問著:「爸爸,我們去哪裡?」他的腦子記不得任何事情。因此當他問了第十次,我不再回答他……

我可憐的托馬,我已經不知道我們要去哪裡了。

我們要直直往前走。我們要撞上牆去。

已經有一個殘障的孩子,接著又來第二個。乾脆再來第三個好了……

我根本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爸爸,我們去哪裡?

我們要開上高速公路。逆向開上去。

我們要去阿拉斯加。我們去摸熊,然後讓熊一口咬死。

我們要去採磨菇。我們去採一種毒磨菇,然後做成一盤好吃的磨菇蛋捲。

我們要去游泳。我們要走上一個很大的跳板,直接從那裡跳進沒有水的泳池裡。

我們要去海邊。我們要去聖米歇爾山。我們要在鬆軟濡濕的沙子上散步。我們會陷進流沙裡,然後一起下地獄。

托馬堅定地再次問著:「爸爸,我們去哪裡?」或許他就要打破自己的紀錄了。當他這樣問著同樣的問題,問了上百次之後,實在會讓人招架不住。跟托馬在一起,永遠都不會覺得無聊,因為他是搞笑大王。

作者的幽默,我剛開始閱讀時無法接受,寫實到我心情有點悶、赤裸的讓人不自覺得深呼吸~~
作者的無奈,選擇用自我調侃的方式,是自我安慰吧~~
他極盡幽默的本事,但他的幽默卻更讓我感到悲傷~~
這本書可是被列為「不能在公共場所閱讀的書」唷~~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個孩子

The Fifth Child

作者:多麗斯.萊辛
原文作者:Doris Lessing
譯者:何穎怡
出版社:天培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5608135
裝訂:平裝





多麗斯.萊辛

多麗斯.萊辛,1919年出生於伊朗,父母均為英國人,五歲時隨父母遷居辛巴威,她的童年在大農場中度過。一九四九年,萊辛帶著她的第一部小說手稿首次回到英國,處女作在一九五○年於英國出版後,一舉成名,並同時在美國及十個歐洲國家獲得好評。自此,她成為國際知名作家,不僅以長篇小說聞名,也以短篇小說與科幻小說享譽國際。曾獲薩默塞特.毛姆文學獎、奧地利的歐洲文學國家獎、德意志莎士比亞文學獎、W.H.史密斯文學獎、義大利孟岱羅獎、義大利的Grinzane Cavour獎。是二十世紀最舉足輕重的作家。 著有《金色筆記》、《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等書。



  「海蕊與大衛只要聆聽孩子的笑聲與玩耍的聲音,就會握住彼此的手,相視而笑,呼吸著快樂的氣息。」擁有四個孩子、一棟美麗的老房子與親友的愛,海蕊與大衛.駱維特的生活,像一首禮讚居家幸福與老派家庭價值觀的詩歌。但第五個孩子出生後,令人不快、無法消除的陰影開始籠罩這個溫馨、快樂的家園。小嬰兒「班」又大又醜、性情粗暴、難以控制,他冷酷嫌惡地撕扯母親的乳房。面對不曾經驗過的黑暗與奇特反抗,海蕊內心掙扎,深懷恐懼地照顧這個新生兒,不知道自己帶到人間的是什麼......。

  小說大師多麗絲.萊辛運用恐怖小說的結構模式,寫出令人毛骨悚然又欲罷不能的故事《第五個孩子》,探討面臨黑暗力量時,人性的正面與負面。有別於懸疑、刺激、暴力、性等刻板化描述,作者用一個正常家庭如何對待異於常人的小孩,闡述邪惡的本質,直指人性幽微處,勾勒出共同的不安、惶恐與困惑,充滿戲劇張力,令人不寒而慄。



導讀:人性的桎梏/

文◎楊薇雲

多麗斯.萊辛被喻為本世紀少數擁有傑出心靈的西方小說家之一,值得人們去欣賞了解她的作品。讀過她作品的讀者,共同的看法是萊辛是一位可以改變人的思想,進而對生命有所影響的少見作家。她的寫作成就可以簡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她的寫作風格:不停的嘗試新的挑戰,求新求變,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有不同的驚喜。所以,曾有批評家形容她為變色龍;另一方面,就是從早期到現在,她的作品就一直以一個異議份子對所謂的社會主流思想觀念、價值觀提出質疑及批評。她為了揭露所謂社會權威的盲點,在一九八三年及一九八四年用珍.桑瑪斯(Jane Somers)的化名寫了兩本慘遭退稿命運的小說:《好鄰居日記》(The Diary of a Good Neighbour)及《如果老一輩能夠》(If the Old One Could),開了出版社及學術界兩個極大的玩笑,掀起了極大的漣漪。事後,萊辛被詢及為何要如此做時,她給了不同的原因:第一是為了鼓勵新作家不要因被退稿而喪失了奮鬥的勇氣;第二是批評出版界為了商業利益,只注重塑造作家的形象的盲點,而忽略了他們應盡的責任,那就是將作品的內在價值介紹給讀者;第三,則有更深層的目的,指出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常會建構成各種不同的心獄,讓我們對於該注意的事輕忽,甚至視而不見。

萊辛曾說過,人是慣性的動物,常會懶於思考,如果她的小說能讓人對自己及四周的社會現象重新思考,提出質疑,如此就達到小說應盡的責任。這種打破人的慣性思考盲點的觀念,在她最有名的《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有最複雜但極其細膩的呈現,在她其他小說中也有深入的刻劃。《第五個孩子》(The Fifth Child)的中心議題是探討邪惡的本質。如果把這小說拿來與一般以邪惡為主題的恐怖小說來比,我們可更清楚的看到萊辛小說的難能可貴處。一般恐怖小說會盡量給讀者一個滿意的結局,不是故事中的主角戰勝了邪惡的力量,就是讓讀者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但是萊辛的《第五個孩子》卻將這種黑白分明的迷思,完全顛覆。

書中讓人恐懼的是女主角海蕊的第五個孩子「班」,從在母親腹中班就像小蠻牛一樣,讓母親懷胎十月痛苦異常。出生之後,他與一般社會所認定的正常小孩差異之大,讓人懷疑他究竟是不是人類。不論是他奇特的長相、不可思議的大力氣、異常的行為、狩獵的天性等,在在都造成每個家庭成員心理上極大的威脅,終而演至班被送到專門收容異常兒的機構。當海蕊看到收容機構有如地獄般的景象,她再也不忍將自己的親生兒棄置於此,毅然決然將班接回家去。這裡同時也讓讀者掩卷深思,到底是小孩邪惡,還是社會的虛偽自私造孽。書中針對社會中代表不同構成的權威或人物,將班視為異類,無法容忍,且極其殘酷的處理方式,都有極犀利的批評。

直到書中的結尾,讀者跟海蕊一樣,對於班到底是屬於何種人類,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這種刻意模糊班的本質的寫作方式,將班塑造成一個寓意豐富的象徵,讓讀者對於所謂的「異類」全心思考。同時,對我們所處的複雜多變的世界多所著墨,進而對人們自以為能夠揭開奧秘的自信與能力有所質疑。

這種自信,在書中人物表現最明顯的是父親大衛及祖母茉莉,繼祖父菲德烈他們的姓氏駱維特(Lovatt,從love演變而來,代表「愛」)及柏克(Burke,英十八世紀著名哲學思想家,代表「思想」),透露出他們象徵人性中追求愛及思想的理想層面。可是如同榮格在人性分析中指出,追求完美人性,常常無法容忍人性中的缺憾。就如同書中的這些人物所做,他們不願意去了解、接受班這個怪物,而是用最快的方式將眼中之釘拔掉。母親海蕊的不忍,固然造成了原先一個和樂家庭的解體,但是萊辛極富張力的語言,早已暗示這種表面的和諧僅是假象。人為了自己所編織的不真實的幻夢,無法容忍會破壞美夢的任何因素存在,就如同一般恐怖小說所描述的,正義會戰勝邪惡,而讓讀者感到些許安全的慰藉。

萊辛的女主角選擇的是誠實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勇敢地尋求解決的方法。雖然她的作法並沒有得到家人的肯定與認同,但她為了保護班不受迫害,所做的犧牲奉獻,將人性的高貴面發揮得淋漓盡致,也闡明作家堅持以人道原則來處理社會中所謂「異類」的信念,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所應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本文作者現任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這不是一部驚悚小說,讀起來卻令人心驚膽顫~~
原因是它將我們內心最不願面對的恐懼攤在面前,讓人不得不認真思索~~
第五個孩子是社會邊緣人的代表,他像一坨糞便,人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卻難以否認他的存在~~
作者並未以說教的口吻提供困境的來龍去脈與可能的解答,只是生動地述說故事~~
讓讀者自行採取角度,思索問題,沈重而幾乎無解的問題~~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

作者:淺田次郎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850832

裝訂:平裝





淺田次郎

  原名岩田康次郎,1951年12月13日生於東京。1991年,以《被拿到還得了》一文在文壇初試啼聲。1995年,以《搭地鐵》獲得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1997年,更以《鐵道員》一舉奪得日本文學大獎直木賞,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壇的地位。

  淺田次郎的文章風格體裁多變,在《椿山課長的那七天》中他以幽默風趣的筆調嘲諷官僚制度的不合理,引人發噱;同時又能以深刻的心理描寫,刻劃出真摯的親情及愛情,令人為之動容。

  充滿淚與笑的溫馨情節,贏得廣大讀者的回應;2006年松竹映畫翻拍成同名電影,由人氣女星伊東美?及演技派影星西田敏行領銜主演,在日本頗受好評。



淺田次郎暨百萬暢銷著作《鐵道員》之後,又一感動人心的最高傑作。
淚與笑交織成的溫馨情節,帶給你全新的閱讀感動。

吳念真(名導演)、李  崗(名導演)、蔡岳勳(名導演)
林水福(輔仁大學日研所比研所兼任教授)、喻小敏(博客來網路書店圖書部經理
真情推薦

2006年日本改拍同名電影(伊東美□、成宮寬貴、西田敏行主演)
2007年中文版小說,感動全台灣

當死亡突然到來,你對這個世界還有多少眷戀?
最讓你牽掛的是什麼呢?是親人、伴侶、還是工作?
如果有機會重返陽間,讓你完成最後的心願,
你會選擇用什麼方式,向摯愛的親友做最後的告別?

  現年46歲、擔任百貨公司女裝部課長的椿山和昭,因過勞而猝死。他走過白色娑羅樹包圍的筆直道路,來到了「中陰界公所」。在那裡,所有的死者都必須接受審判。生前無罪的人可以直接搭上通往極樂世界的手扶梯。生前曾犯錯的人,必須參加懺悔課程。椿山接受的竟是「邪淫之罪」的課程。參加者聽完課程後,只要按下桌上的紅色按鈕表示懺悔,就可以消除罪過,前往極樂世界。椿山卻堅持不肯按下按鈕,他不認為自己犯了「邪淫之罪」;最重要的是,他的心裡還有太多的牽掛,他必須想辦法回到陽世。

  得到允許「遣返」的他借由美貌女子的身體回到陽世。根據冥界的規定,他不能洩漏自己的真實身分,否則會有「很可怕」的事發生……以美女身分回到陽間的椿山,引起不少的風波,還發現他生前不知道的許多秘密。失智的爸爸、年輕貌美的妻子、聰明乖巧的兒子、忠心耿耿的部下、相交多年的友人,周圍最親密的人們都藏有不能對他人透漏的秘密,而這些秘密竟然都與他有關。有兩全的犧牲、有為難的背叛、有同情的不捨、還有自毀愛情的無私。椿山借著他人的身體,聆聽自己不知道的另一個人生。

  除了椿山以外,遭到誤殺的幫派老大與死於車禍的小學男童,也同樣想重返陽世,完成未了的心願。遣返的期限到頭七為止,時間所剩無幾,他們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各自的心願?又將會惹出什麼樣的風波呢?



旅程的意外收穫∕蔡岳勳 (導演)

  那天一早,要搭機前往北京,是難得單獨的一個人。手上只帶著護照和這本書當隨身的行李。從飛機滑行開始,翻開書頁準備來打發一個長長的旅程。結果,這一路上,就一直不停的被作者創造的世界給牽掛住了,為了不想跟書裡面的故事分開太久,就連在香港機場轉機的路上也沒停,一面走路找登機門,一面還要繼續看著書。

  作者的想像,很有意思,讓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死亡與地獄的印象有了一種全新的視野,那是特別的。作者很輕鬆的描繪著深刻的敘述,而且動人之處,來的超乎期待,也非常震撼,像是「獻杯」一段,一氣連貫,那樣的描述方法讓人完全沈浸,也讓人一再落淚。那時,我的座位旁邊正坐著一位漂亮的歐洲女生,而我卻一點也顧不得男人的面子,眼淚就這樣一直掉,一開始還遮掩一下,到後來,根本只顧著情緒,完全顧不得面子。我想這位小姐一定很好奇這個東方中年男人到底在看一本什麼樣的書,一路上不是一直笑,就是毫無顧忌的掉眼淚,如果不是書非常有過人之處,就是這男人有問題。不過我很確定,是書有過人之處,不是我有問題。

  在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時我錯愕的看完了整本書,突然有好多感受,真的很多,包括了錯愕、佩服、瞭解、原諒(一種莫名的,覺得對很多事情的原諒),然後還有很多想念,想念那對投球的父子、想念那個來跟媽媽說謝謝的孩子、想念那對讓你不由得仰望父親與老大、和那些在你心中活過的人。我想,我現在的表情一定很怪,沒看過書的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表情。走了一段很有趣的路程,用別人的人生。我很期待,能有更多人看到這本書,體會一次書中的真義,我相信每個人,都會發現屬於他們需要的……意外的獲得。

  順帶一提,回程,我把書拿給我妻子,我就像那個歐洲女生一樣看著她,跟幾天前的我一樣,我妻子一路上又哭又笑的,毫無顧忌的掉著眼淚,一路回到了桃園機場,然後用一種錯愕又複雜、還閃著淚光的表情看著我,我就知道,她也看完了………

生與死的和解∕喻小敏 (博客來網路書店圖書部經理)

  椿山課長緩慢地走在開滿白色娑羅花的並木道上,此刻的他彷彿回到青少年時代,無憂無慮、好不輕快……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開頭所呈現的死亡世界,打破我們對死亡抱有的既定印象,沒有可怕的鬼差、牛頭馬面,也沒有陰風慘慘的黃泉路……在佛祖圓寂涅盤的娑羅樹下,通往死亡的道路一派祥和、寧靜。

  對於死亡,大多數的人都抱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對在世的人而言,死者是再也無法觸及的存在;死亡是種禁忌,是充滿恐懼的未知,甚至是自我的消滅,永遠無法挽回的灰飛湮滅。由生轉死的那一剎那,更是大多數人未曾經歷過,卻一輩子極度恐懼的瞬間;因為一旦斷氣後,就什麼都沒了,永遠地,被隔絕封閉在另一個未知的時空……生與死,是二元的對極。然而,淺田次郎筆下的死亡世界,生者不知不覺就跨過這道界線,成為亡者,輕快地漫步在花樹道上,前往位於今生與來世間的「中陰界公所」,經過各項手續後,乘坐手扶梯前往極樂世界。一切的過程是如此地理所當然,從生到死,只是結束一段旅程後再開始另一段新的旅程;跟在世的親友分別,雖然有些許的感傷,轉眼間又即將跟往日的故人見面。

  在《椿山課長的那七天》裡,死亡不是終點,不是結束。在生命的長河裡,死亡只是必經的一個彎道,過了這個彎,又是另一片柳暗花明的開闊。淺田次郎運用他的想像力,顛覆了生死對極的既定觀念,為讀者提供了「死亡」的另一種解釋。正如猝死的椿山課長面對突然的死亡,由生者變為亡者,「死亡」一直都存在我們的周圍,潛存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中年猝死的椿山課長起初也抗拒死亡,因為對陽間的留戀,他回到陽世,藉由他人的身體,與在世的生者進行一段段的對談。死後的他,由他人口中得知一個個「真相」,拼湊出自己的另一個人生,重新認識他人眼中的「椿山和昭」。一心想洗刷「邪淫罪」罪名的他,死後才得知自己的自私傷害了他人而不自知(或是已經隱約察覺,卻不願正視這點)。經由這段短暫的「復活」,重新審視自我的椿山,理解他人的痛,懺悔自己的自私,並對他人的無私心存感謝,懷抱著包容與理解的感謝之心,安心地跨上手扶梯,前往另一個新的旅程。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是一則有關生者成為亡者,重新理解自己的人生,進而包容、成長的故事。在淺田次郎用想像力構築的世界裡,生與死不再對立,在兩者和解的過程中,人世間充滿「情」的一個個故事,將生命溫暖的熱度傳遞到你我的心中。
                                                                    
笑看人生百態下的溫情∕
林水福(興國管理學院應用日語系講座教授、輔仁大學日研所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兼任教授)

  死亡,一直是大家不願意面對,卻不得不面對的。每個人,一輩子至少總有一次,必須與死亡對話。

  死後的世界,是如何一幅景象?那裡充滿著未知與神秘,甚至恐懼。
  淺田次郎筆下的《椿山課長的那七天》,以三個人--擔任百貨公司課長的椿山和昭,黑道幫派組長武田勇,小學生根岸雄太--的死亡揭開小說的序幕,不,更正確地說,是三個慘遭橫死的亡魂,附身他人身上,回到陽世,探究真相,完成未了的「遺願」。

  儘管小說開頭也介紹人死後,接受「中陰界公所」審核身前行為等另一世界和「規矩」,但淺田的筆調是溫馨的,並非著重在「「審判」前世的善行與惡行,只要能懺悔,就可以前往極樂世界,有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旨,也有天主教「只要悔改,必能得救」的精神。

  「遺願」未了的三個人,被遣返回陽間,規定必須遵守「時間限制、禁止復仇、隱藏真實身分」三大規定,在頭七之內,完成一切事情。配有專用手機遇到困難隨時可以和客服人員聯絡,尋求支援。又,每人配有「甦醒工具包」,需要什麼,應有盡有。

  另一世界,人死後七天之內,靈魂仍在飄移等纏統觀念,加上新科技--手機、工具包,隨時隨傳隨到的客服觀念、精神--讓原本充滿恐懼、不安的死後世界,變得非常有趣,充滿「人性的溫馨」。
    又,從三個人回到陽世這幾天所探知的「真相」、過程及結果,可看出淺田次郎的幾個特色。

一、對日本社會文化的諷刺

  例如「公家機關不需要營利所以沒有危機感,因為沒有危機感所以不用進化,一般而言,公家機關的發展都比民間企業晚個十年左右。」(頁七一)即使「中陰界公所」儘管有個現代感十足的名字「Spirits Arrival Center」,簡稱「SAC」亦不例外,依然存在著公家機關的「落伍」。

  對於改革,淺田又說「官僚文化中還有個壞毛病,明明只是換了個橫式文字的招牌,大家卻一副已經完成組織改革的姿態。」(頁七二)對公家機構、官僚文化積弊的指陳,其實,套用在台灣,亦可適用。之前,雷厲風行公文橫寫,甚至傳出連公文也要用英文書寫,以為「表面上」西化,或者說美國化,一切就迎刃而解的觀念如出一轍,這或許是所有官僚文化的共通弊病吧。
拜金主義的陋習!

  從「紅白包」的收受情形,判斷個人價值。武田勇儘管「系出名門」--共進會第四代--但是他葬禮收到最多的奠儀只有三萬日圓,而在「角頭之間」這樣的「道義事」一般行情是一百萬日圓起跳,可見「大家都不把它放在眼裡」。
重視出身學校,認為學歷等於學力。

  椿山課長由於高中畢業,最後能當上大百貨公司的課長已屬不易。而三上部長儘管較椿山晚進公司,但因為大學畢業,升遷就比椿山快速。「英雄不怕出身低」,在日本社會往往不適用。

  不看個人能力、表現、只重視學歷的情形,從韓國名校教授假學歷,,藝人假學歷事件,以及台灣就業市場重視名校等等情形來看,「出身」低下者要往上爬,的確非常辛苦。

二、責任、道義的重視

  椿山一輩子兢兢業業,幾乎到了全年無休,,一輩子沒有假日,以至於過勞死,就連死後借用三十九歲女人的身分回到陽世,依然放心不下,到處打聽公司「業績」。

  武田勇雖是黑社會裡「微不足道」的頭目,他關心部下的「未來」,偷偷幫他們存款。這種照顧下屬的胸懷,充分表現出「上位者」的責任感。武田對部署的好,也有了回報。武田死後,,部署儘管寄身他人籬下,心目中仍認定「武田勇永遠是我的老大」(頁二五七)。這或許也是「武士道」精神的承繼與表現吧!!

三、「邪淫之罪」與真正的愛

  「中陰界公所」判椿山犯了邪淫之罪。椿山不解,除了婚前與同事佐伯知子交往多年,當然也有肉體關係,可是都是你情我願,所以,沒有任何出軌事件,何來「邪淫之罪」?

  原來,淺田認為不只有出軌,或是金錢交易的肉體關係才算是邪淫,如椿山為了私慾,利用了佐伯知子的真心,也算是犯了邪淫罪。。
真正的愛是什麼?

  如佐伯為了椿山不計較名份,安慰他,照顧他,還特別「隨和」讓他以半價購買鑽戒送未婚妻…。因此,真愛就是為了所愛之人奉獻感情,「為了那個人,可以不要命,不要錢,不要尊嚴,可以拋棄自己的幸福」(頁二八一)

四、原諒與寬恕

  椿山返回陽世,發揮偵探的才華,最後找到「真相」,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椿山儘管感到痛苦,卻仍抱有同理心,理解對方不得已的苦惱,「只是希望我打從心底愛的人能夠得到幸福」(頁二三八),選擇了寬容與原諒。

  武田最後也查出錯殺自己的人,但並未懷恨;對昔日部屬依然關懷,最後為了避免昔日下屬卓人犯下殺人罪,他選擇以了自我犧牲的方式來化解仇恨。
淺田筆下的受害人,非但不懷恨加害人,對於「背叛」自己的人,還給予深深的關懷與祝福,透露出有如宗教的大愛情懷。

  淺田現實生活經歷大起大落的曲折人生--小學時有司機等車接送上下學,有女傭幫忙背書包;但後來家道中落,一家離散,淺田次郎被遠房親戚收留--或許因此,對於人生百態,有著異於常人的體認,對於細處的描述,常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或與人深省、反思。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其實不只七天,而是許多人生的縮影,在淺田幽默、溫馨而帶諷刺的筆調下,讀它是一種享受。


亡者與生者的對話∕本書小編

  日本知名作家五木寬之曾經說過:「死亡不是從前方慢慢到來,而是從背後突然襲來,令你措手不及。」這句話很適用於《椿山課長的那七天》裡的三個亡者--過勞猝死的中年課長椿山,被錯殺橫死的黑道幫派組長,因車禍事故夭折的小學男童。

  來到冥界「中陰界公所」的他們,不願向其他亡者一樣按鈕前往極樂世界,反而甘冒下地獄的危險,選擇短期回到陽世。因為,他們有太多的牽掛跟未了的遺願。

  依據冥界的習俗,他們可以返回陽世,直到「頭七」為止。這點和台灣習俗類似,一般認為,亡者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便躲入被窩;如果亡者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有關死亡的民間習俗,往往都是在世者「規定」的,未曾經歷死亡的在世者,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死亡」世界與制度。原因無他,藉由這些「規定」,在世的人可以確認他們失去的親友,尚存在於另一個空間,而不是永遠的消滅、不復存在。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是一則有關亡者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則有關在世者的故事。

  在椿山課長化身的美女面前,椿山生前最親密的人們,一一向「她」訴說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那些秘密有犧牲、背叛、同情、愛情,這許多秘密的共通點就是對於亡者的思念與不捨。這些說不出口的愛與犧牲,點燃亡者已逝胸口的勇氣之火。面對這些難以接受的「真相」,他選擇了包容與原諒。因為,他感受到在世親友們對他那份真摯的情感。

  作者淺田次郎讓返回陽間的椿山聽別人「說故事」,藉由這個儀式,原本在椿山眼中平板化的父親、妻兒、部下、好友,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們抱著生而為人的苦惱,不斷地與自己內心的糾葛纏鬥,卻總是在椿山面前,表現出最簡單、最快樂的一面。因為在這些人的心中,椿山是他們一同想守護的重要存在。

  書中提到:談論關於對亡者的回憶,不僅是對亡者最好的供品,同時也是對痛失摯愛的人們靈魂的一種慰藉。藉由返回陽間的亡者與在世者之間的對話,《椿山課長的那七天》勾勒出兩個空間的故事,築構出一個更有「人情味」的有情世界。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以另一種觀點談生死課題,作者形容死後的世界就像現在的社會狀況~~
喜歡淺田次郎的寫書鋪陳都會感動至內心深處,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另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活著的時候,不要浪費時間嘆氣,人生 並不像你想的那麼長。再怎麼傷心、生氣、煩惱,都一定要一步一步 向前進,站在原地向後看的人,絕對不會幸福」~~
我想,我們都不知道我們能夠活多久,所以一定要好好珍 惜現在和把握當下~~^^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343943
裝訂:平裝





村上春樹

  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一九八七年暢銷七百萬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作品中譯本至《終於悲哀的外國語》今已有43本。



  這是村上春樹一九九○年秋天開始至一九九三年之間,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時寫的隨筆散文。有別於旅遊歐洲時《遠方的鼓聲》的旅行書寫,這是村上實際「歸屬」於美國這個社會,在這裡生活的觀察紀錄,以照片來說,是他「從普通的距離,拍攝極其平常的東西」。他寫了當時正在發生的波灣戰爭、拜訪費滋潔羅的孫女的點滴、在美國跑步與在日本跑步有何不同、美國大學的階級制度等等。筆調有村上一貫的輕鬆幽默,比如〈禁止攜帶酸梅乾飯盒入場〉一文中,這句話要說的其實是美國的反日浪潮。然而,雖然是生活在美國,村上春樹終於是個stranger,是個外國人,因此,他總覺得有一種深深的悲哀,被一種「不是不用學就自然明白的語言」團團圍住,這種狀況就包含著悲哀的東西。這也就是書名《終於悲哀的外國語》的由來。

《終於悲傷的外國語》不同於村上春樹其他的作品,主要是描寫他在外國生活的感受~~
雖然這本書好像是村上以前就寫但現在才翻成中文版的,但並不減其趣味性,一如村上其他的作品一樣~~
裡面都有那種看了會笑好幾天的字句,雖然村上說他是在偶然的機緣下成為作家的,但他獨特的風格是其他人努力也模仿不來的~~
這本也是值得一看的村上作品,自認是村上迷的不能錯過~~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爾街的猴戲:闖蕩華爾街金融叢林

Monkey Business:Swinging Through the Wall Street Jungle

作者:約翰.洛夫、彼得.楚普
原文作者:John Rolfe、Peter Troob
出版社:馥林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35147
裝訂:平裝





約翰.洛夫(John Rolfe)

  在美國南方維吉尼亞州長大。唸完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和佛羅里達大學之後,他到一間位於紐約市的傳播公司上班。一九九三年,他覺得自己上了美國知名藝人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當,所以跑去唸了華頓商學院,在那裡編輯《華頓俗人》(The Wharton Vulgarian)。離開帝傑後,他跳槽到一間私人投資公司。約翰目前為體育及休間活動報導的自由撰稿人,同時也在為下一次熊市磨練他的行乞技巧。

彼得.楚普(Peter Troob)

  在紐約州史卡斯戴爾(Scarsdale)紛亂的街頭長大,小學時演過《飛天巨桃歷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杜克大學畢業後,任職於紐約市的吉德皮巴第銀行。一九九三年他進入哈佛商學院,擔任系刊Harbus笑話篇的編輯,並撰寫「猶太美食」(Kosher Korner)專欄,令母親深感驕傲。目前是私人投資機構的合夥人。



他們重擊了華爾街

忘記你讀過的一切,
忘掉你聽到的事物,
忘了你被教導的道理!

  約翰.洛夫、彼得.楚普分別有著美國頂尖學府華頓商學院與哈佛商學院的高學歷,從商學院畢業後進入投資銀行工作,他們第一年全職聘約的待遇大概是一般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八倍,而且他們的薪資每隔兩年都會再增加一倍。他們搭乘私人專機環遊美國、住頂極飯店、上最好的餐廳。然而,他們後來發現,待遇這麼好,不是因為在投資銀行裡擔任協理是很棒的工作,而是因為這個工作糟透了。華爾街的高層相信,只要砸下夠多的銀子和時間,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這意味什麼?意思是,銀行家最大的敵人是那些靈魂不能用錢收買的人,還有那些明白時間是無法再生的商品的人。

  他們經過幾年的身心煎熬,決定辭去這紙醉金迷的投資銀行協理工作,並寫了這本能幫助大家以不一樣的觀點去看投資銀行的書,不然沒有人真正知道投資銀行在做什麼?他們的媽媽花了六個月才搞清楚他們不是用電話把公開發行的爛股票賣給不知情投資人的股票經紀人,之後又過了六個月,他們才搞清楚,自己其實就是在賣公開發行的爛股票給投資人,差別在於他們不是靠電話賣,而是當面賣,而且這些投資人不是不知情的個人投資人,而是全球各地的專業投資人,如富達投資(Fidelity)、百能投資(Putnam)和羅普萊斯(T. Rowe Price)等。

  次貸風暴、世界金融海嘯為什麼會發生?看《華爾街的猴戲??闖蕩華爾街的金融叢林》就知道這群華爾街的猴子們是怎麼搞垮世界的經濟。



我從來無法理解,兩個男人如何能合寫一本書,在我看來,這就像三個人在一起製造寶寶一樣。
──艾佛林.渥(Evelyn Waugh)

  幾年前,洛夫和我都認為自己站在沙漠邊緣,我們相信沙漠的盡頭是蒼翠綠洲,盼望有一天能倘佯在綠洲的懷抱,而且我們愈這麼想,就愈相信那豐饒的邊境有無法形容的歡愉,問題只有一個,如何穿越那片沙漠。

  我們剛進投資銀行,從協理開始做起時,綠洲代表的是升任為夢寐以求的執行董事。我們願意穿愈滾燙的沙地,熬過協理和副總裁的過渡期,只為有朝一日能在棕櫚樹樹蔭下享受日光浴。然而,旅程展開後幾個月,我們開始懷疑當初看到的綠洲也許只是海市蜃樓。我們一度迷失,被炙熱的太陽烤得發狂,但最後還是找回方向。我們明白,無論彼岸有什麼樣的綠洲,想要抵達那裡,我們穿越沙漠之旅都是超乎想像的漫長。

  我們告訴自己,很多職業都必須經歷痛苦階段。醫學界有醫學院和實習、法律界有實習助理和剛開始好幾年的單調工作,投資銀行業也不例外。年輕投資銀行家得接受磨練,有朝一日才能飛黃騰達。絕大多數資深銀行家都經歷過這些,也都忍了下來,有些人因此漸入佳境。如果他們得經歷這些,那我們也不例外,這就是規矩。

  擔任投資銀行協理對我們有幫助嗎?有。過程中盡是悲慘嗎?當然不是。在接受考驗的路上,我們碰過很多好事和很多壞事,當中幾乎沒睡什麼覺,但是開著開著,我們還是開到出口收費站,付費離開。我們現在仍然在華爾街工作,而且若說我們不在乎錢,那絕對是騙人的,但是在投資銀行工作似乎不符成本效益,所以我們已經不是銀行家,而且每天去上班都很開心。

  這本書的故事講述的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階段:兩個投資銀行協理起先搶破頭想擠進投資銀行業,到後來又迫切想脫身。我們同時也希望藉由這本書把積壓的情緒好好宣洩一番。我們擠進投資銀行業,從協理做起,就像失去貞節的處女,我們不可能抹滅當初心甘情願送上門而自食的苦果。這讓我們變得更堅強,也讓我們臉皮變得更厚,有好也有壞。如果有靈魂用的浮石,可以去除心靈的積垢,我們會努力把自己磨到破皮,可是世上沒有這種東西。

  投資銀行這個行業的特性就是極端。銀行家相信愈多就愈好,無論是金錢、酒色、美食還是工作時間,這些極端我們經歷了很多,也把一些極致體驗記載在這本書裡,不過,毫無節制和沉溺酒色不是全部,故事的另一面是,我們了解擔任投資銀行家,不像我們原先以為的會成為企業大老闆的重要顧問,而是把大部分工作時間花在不用大腦的文書處理工作上。即使大量的文書工作就可以賺一大堆錢,但是我們為這項工作投注的心力當然不止於這些。我們領悟的過程也試著在書中傳達出來。我們並沒有很後悔,畢竟這世界上,沒有很多工作能讓我們在三十歲之前就有機會過紙醉金迷的生活,同時還發現國王新衣的真相。

  我們任職的銀行是帝傑(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簡稱 DLJ),不過這個故事不是只和帝傑有關,而是關於所有菜鳥投資銀行家都必須接受的考驗,我們有很多在其他投資銀行上班的朋友,一樣慘。投資銀行家一半的時間花在讓客戶相信,他們的銀行和別人的不一樣,但是說穿了,沒什麼兩樣,無論在哪一間銀行,年輕投資銀行家的故事都差不多--連續三天不眠不休工作、因為提案書頁次弄錯而挨罵,或是未老先衰,像一塊被遺忘在冰箱裡的乾乳酪。資深銀行家的生活也許比較美好、比較有趣,但是我們不會知道,因為我們是菜鳥銀行家,這樣的生活真是糟透了。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大家以不一樣的觀點去看投資銀行,不然沒有人真正知道銀行家在做什麼。進入這行以前,我們只知道銀行家、證券交易員總和驚人的薪水相提並論。證券交易員的工作比銀行家的工作容易理解,因為每個人一生中總會交易些什麼,像是拿王建民的恩師古瑞德(Ron Guidry)的新人卡交換瑞奇.傑克森(Reggie Jackson)的明星賽棒球卡,同值交換的概念自盤古開天就存在。可是投資銀行在真實生活中沒有這種相對應的東西,我們的媽媽花了六個月才搞清楚我們不是用電話把公開發行的爛股票賣給不知情投資人的股票經紀人,之後又過了六個月我們才搞清楚,我們其實就是在賣公開發行的爛股票給投資人,差別在於我們不是靠電話賣,而是當面賣,而且這些投資人不是不知情的個人投資人,而是全球各地的專業投資人,如富達投資(Fidelity)、百能投資(Putnam)和羅普萊斯(T. Rowe Price)等。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四日曾傳出一則離奇的新聞事件,一時之間傳為笑談,也向大多數人清楚解釋了投資銀行家的工作。率先報導的是通訊社,接著全美幾乎所有主要媒體很快就轉述這則典型誇張的華爾街新聞。一名五十八歲、挫折的西部信託公司(Trust Company of the West)執行董事,在搭乘聯合航空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飛往紐約市的途中,灌下太多杯雞尾酒,他離開頭等艙的座位,脫下褲子,在餐車上撒了一泡屎。說真的,銀行家做的就是類似的事:吃進、處理,然後散播出去。

  大體而言,年輕的協理若想熬過投資銀行嚴峻的考驗,不是得完全接受那一套,就是對自己做的事保持一定的幽默感。用另一隻腳保持平衡不一定能讓心靈獲得平靜,畢竟,如果一隻腳踩在乾冰、另一隻踩在燒紅的爐子上,平均溫度也許怡人,但是到頭來你的雙腳都還是會起水泡。

  從商學院畢業後,我們和帝傑簽第一年全職聘約的待遇大概是一般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八倍,而且我們的薪資每隔兩年都會再增加一倍。我們搭乘私人專機環遊美國、住頂極飯店、上最好的餐廳。然而,我們後來發現,待遇這麼好,不是因為在投資銀行裡擔任協理是很棒的工作,而是因為這個工作糟透了。銀行家相信,只要砸下夠多的銀子和時間,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這意味什麼?意思是,銀行家最大的敵人是那些靈魂不能用錢收買的人,還有那些明白時間是無法再生的商品的人。

  我們沒有要評斷任何人,我們很多朋友都還是銀行家,還頂著大太陽穿愈炙熱的沙漠,而且有一些還真心喜歡自己的工作,就像過著遊牧生活的貝都因人 。如同某個憤世嫉俗的人曾說的:「鳥事總要有人做」。

  我們剛開始討論要寫一本關於在投資銀行擔任協理的書時,我們彼此互問:「要寫些什麼?」答案很快就出現:「我們怎麼進去的、我們做了些什麼、我們如何出來,還有我們如何失去平衡。一切的一切。」

  套用我們最喜愛的拳擊裁判米爾斯.連(Mills Lane)常說的話:「現在就開始吧!」

《華爾街的猴戲》一書主要就在講述這些在知名投資銀行底下工作的年輕銀行家的生活~~
看盡金融叢林爾虞我詐生態的兩人,於是決定合寫此書,藉以告誡欣羨投資銀行家豐厚收入的年輕人,入行之前千萬要三思而後行,別因此賠上一生~~
書中除了深入描述投資銀行家既奢華又悲慘的工作及生活外,也大膽揭露華爾街銀行家的業務運作及其所常使用的手段~~
凡碰到提案、辦案,或攻擊打算離職的同事,銀行家都是採用三大步驟:貪婪、恐懼、拋棄~~
這部分的爾虞我詐讀者要自己去看,才能一睹銀行家們精湛演技,瞭解為何作者將書名取作「猴戲」啦~~^^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喜邊緣的旅館

Hotel on the corner of bitter and sweet

作者:傑米.福特
原文作者:Jamie Ford
譯者:張琰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247940
裝訂:平裝





傑米.福特(Jamie Ford)


  是內華達州早期礦工鄭明的曾孫。鄭明在一八六五年從中國廣東移民舊金山,任意選用了一個西方的姓「福特」,成為作者的姓氏由來。傑米本名是「詹姆斯」,在祖母的口中,詹姆斯成了廣東話的「家美」(Ja-Mei),傑米(Jamie)於是成了作者的小名。由於這段特殊的身世,促成了他寫下這部作品。傑米在大學讀的是藝術,一直在廣告界工作,曾以短篇小說獲獎。



愛,遺失了,卻永遠沒被遺忘!
當年,兩小無猜的純愛真情,是父親心底深處永遠的聖杯
在即將成為終生的遺憾前,兒子給了他實現承諾的勇氣......

一部關於「體諒」、「勇氣」與「真愛」的故事

  紐約時報、獨立書商協會、出版者週刊、洛杉磯時報排行榜

  亨利遇到那群圍在巴拿馬飯店外的人,這間旅館曾經是西雅圖「日本街」的大門口,在塵封幾十年之後,新業主卻有驚人的發現:二次大戰期間被集結送往拘留營的日本家庭,他們當年來不及帶走的東西全在這兒。亨利在一旁觀看,看到業主打開一把日本傘,想起當年的那個女孩是否也曾留下一些什麼......

  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把亨利帶回往昔的時光,以及他對父親的回憶,當時他的父親沉迷在中國的抗日情緒和希望亨利成為美國人的想法裡,他讓亨利在昂貴的白人學校就讀,卻不知亨利受盡白人同學的欺侮。那時,亨利認識了日裔美國女孩惠子。在不平靜的戰爭時期,亨利和惠子編織出一段友誼與純純的愛,他們相信,戰爭終會結束,他們對彼此的承諾也將實現。

  四十年後,深信這把傘屬於惠子的亨利,終於有機會進入滿布灰塵的旅館地下室,試著搜尋惠子當年來不及帶走的東西,以及一件失落已久的黑膠唱片。

  因為,當年縈繞他們一生的旋律,從未停止在內心裡吟唱曾經酸甜痛楚的年少戀情......



各界人士一致推薦
686(有河書房店主)
王康玲(Pageone書店圖書企劃主任)
林福益(城邦出版書蟲公司總經理)
胡志強(台中市長) 
虹風(小小書房店主)
徐璨瑄(紀伊國屋書店副總經理)
葉青華(誠品書店連鎖店區營運督導)
鍾文音(知名作家)
叢榮成(法雅客文化商品部主任)
譚光磊(版權代理)

媒體推薦

《我在雨中等你》作者賈斯.史坦 推薦
《大象的眼淚》作者莎拉.格魯恩推薦
美國Costco 圖書採購推薦

●Borders 書店選為第一本「面對面銷售」的重點書

●入選邦諾書店每週選書、「原聲」選書

●本書作者獲二月美國讀者文摘、今日美國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公司專訪,Pulpwood Queen’s Book Club選書

●美國重要零售業Costco連鎖店, 圖書採購專門推薦:「本書檢視了友誼、父子關係和真愛等複雜的永恆主題,且是一部豐盈完整的小說,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這是一部溫柔而令人滿意的小說,時空背景雖不再復返,《悲喜邊緣的旅館》卻讓讀者一瞥戰爭造成的斲傷——不是戰場上的全面破壞,更是對於個人心靈和人性的冰冷、殘酷的傷害。這本敘述優美的書在當今世界更為適切,將會發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它會使你去感受。」—-賈斯.史坦,《我在雨中等你》作者

●「傑米.福特的第一本小說探討古老的父子衝突、二次大戰時期西雅圖地區的日裔美人遭遇的美麗與哀傷,以及真摯愛情的深度和渴望。是動人的、悲傷的,以及歡欣的初試啼聲之作。」──馮麗莎(Lisa See),暢銷書《雪花與秘扇》作者

●「我愛這本書!《悲喜邊緣的旅館》是一部美麗又溫柔的傑作,將被每個人談論的書,也是今年最好看的書。」—-安妮.費瑞雪(Anne Frasier),暢銷書《黑暗花園》作者

●「《悲喜邊緣的旅館》述說一個關於父子、初戀、命運、堅毅人心的溫暖故事。背景是二次大戰時西雅圖多種族地區,以及日裔美人拘留營,這本書以令人懷想的細節將那個時空生動地呈現。」—-吉姆.湯林森(Jim Tomlinson),《記得的, 忘了的》作者

●「一個描述體諒、犧牲、愛的故事。從第一頁開始,我就陶醉其中了。」—-派翠西亞.伍德(Patricia Wood),《樂透人生》作者

●「能夠置身在傑米.福特以精妙才華寫出的悲歡當中,是多麼神奇的事。」—-勞森.房雄.稻田(Lawson Fusao Inada),《我們唯一能攜帶的》編者



作者中文版序

我知道我是誰∕傑米.福特

  我是中國人呢。大學一年級的有一天,我這麼覺得,當時我正在填寫助學貸款申請表。申請表上有一欄,必須指出我的種族為何,欄裡有「亞洲人」和「白種人」兩個格子可選。我父親是中國人,我母親是白人,所以我是各一半。哪裡有半中國人半白人的格子?就是在那時候,我才明白,大半的生命中,我自認是中國人的時候並不夠多——因為我幾乎要在「白種人」的格子上打勾了。

  為什麼我會這樣覺得?因為和我父親與祖父不同,我不會說廣東話——也因為我的姓是「福特」,這個姓會讓人混淆,它是我曾祖父鄭明(Min Chung)在一八六五年來到美國闖天下時幾近隨意挑選的姓。會有這種感覺,也因為我從沒有去過中國。我和中國最接近的就是此刻你手上拿的這本書了。而我希望能改善這個情況——而且很快。

  但是在成長過程中,這卻絕對錯不了。在我所有的全班相片裡,那個外來種族長相的小孩就是我。我永遠是有些微的不一樣。小學時候,我記得白人同學會問我像這樣的問題:「你們過不過聖誕節?」當然過,不過我們也會在中國新年去我祖父母家,吃年糕。你們不是嗎?我以為每個人都是這樣哩。

  回想起來,我是在相當傳統的華裔美國家庭長大。我們米飯吃得比馬鈴薯多,在銀餐具旁邊擺放筷子。東方雕像裝飾我們的客廳——彌勒佛、蓮花佛、接引佛,我們全都有,雖然我們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許許多多的中國圖片、月曆、亞洲地圖和櫻桃木雕家具,形成我父母家中七○年代的裝飾風味。

  彷彿要符合每個美國人對於華裔美國人謀生方式的刻板印象似的,我父親開了一家中國餐廳,副業是教人國術。如果你曾經去過一間「道地的」美國的中國餐館,也就是廚師和洗碗工全是香港人、唯一會說洋涇濱式英語的人是櫃台收銀員、而小孩子在裡面跑來跑去,像是住在那裡一樣——那就是我,而那就是我的童年。

  年紀還小的時候,當大多數美國小孩對球芽甘藍皺眉頭的時候,我已經在吃鳳爪、海蜇皮、海參和我最喜歡的零食——魷魚乾。周末我會和家人到西雅圖的中國城飲茶,而不是一輩子就那麼一次隨著學校戶外教學去到那裡。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我仍然不確定。當我看著那些助學貸款申請表時,我仍然思索是不是要在那個寫著「其他」的格子上打勾。

  身為作家,許多年來我都用非亞洲人的角色編撰故事——這些故事沒有一個出版過。我想要寫受人歡迎的東西,而不是和我個人關係密切的。而我失敗得很慘。但是我仍然故意迴避中國人的故事——部分原因是我不認為會有任何人想要看,但是主要原因是,我對於自己夠不夠中國到可以述說這些故事並沒有把握。我尚未找到我的聲音。我尚未找到我的認同身分,我不知道我是誰。

後來我父親過世了。每件事情都變了。我也變了。

  父親幼時家境貧困,生長在一個嚴格的中國家庭,他是獨子,所以我的成長階段並沒有中國的姑姑、伯叔和堂兄弟姊妹在旁邊。當他辭世之後(在我祖父母相繼過世之後),我感覺自己遠離了中國傳承——只剩下文化的空洞,和我的姓,福特。

於是我開始探索我父親的童年故事。

  這些故事當中,有一個是關於他曾被迫配戴一個上面寫著「我是中國人」的胸章。胸章是在珍珠港轟炸事件後不久家人給他的。他告訴我白人小孩會拿石頭丟他,罵他是「日本鬼子」;還告訴我說他跟別人打了數不清的架。而胸章是一種自衛的形式。

  他還說過他就讀一所人種複雜的學校,有白人小孩、菲律賓小孩、韓國小孩、日本小孩和黑人小孩。然後有一天他到學校上課,卻有半數的桌子都空了。那些日本小孩都被送到拘留營裡。他再也沒有看過他們任何一個人。

  父親的這個故事就是這本書的靈感來源。他成長的時代,日裔美國小孩和華裔美國小孩一起上學一起玩耍,而他們那些舊世界的父母親充其量是困惑的旁觀,最糟的則嚴加禁止。他的成長過程伴隨著中國和日本在舊世界戰爭的迴響,而他的城市裡大多數的白人卻認為「反正他們也長得很像」。

  他的經驗,加上我自己對於種族認同的不安全感以及迷惑——也就是一隻腳穩穩立於兩個不同的世界中,有時候別人還要你去選邊站的種種感覺——是促使我寫出《悲喜邊緣的旅館》的原因。這是一個根據事實寫出的杜撰故事。這是一個處於個人衝突間的家庭故事。是一個中國男孩長成「美國人」的故事。

  寫這本小說的過程讓我更加了解我父親、他的童年、他的錯誤和奮鬥,以及他的歡喜。我多麼希望他仍然在世——我想他會很喜愛這本書的。*

  和我父親不同,我沒有胸章可以提醒自己和別人「我是中國人」。沒關係,現在我不需要了,我知道我是誰。

傑米.福特
二○○九年六月一日

  * 他也會喜歡我的婚禮。和他一樣,我娶了一個白種女孩,不過我們是在○八年八月八日下午八點○八分結婚。我猜我終究還是中國人吧。

推薦序一

藏在時空膠囊裡的悲喜記憶
譚光磊(本書中文版權代理人)

  二○○八年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束,歐巴馬成為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總統,為族群融合寫下新頁。美國雖以族群熔爐自居,可是各族裔之間的紛爭,兩個世紀以來始終難以消弭。如今黑白對立稍有趨緩之勢,然而自九一一後便被徹底妖魔化的中東移民,難道不是新的種族迫害對象?

  回溯美國歷史,除了黑人問題、近年來的拉丁裔問題、早期義大利與愛爾蘭移民的對立,亞裔族群所承受的不公平待遇和斑斑血淚,恐怕是最慘烈、卻也最受忽視的一片記憶。新人作家傑米.福特的長篇小說《悲喜邊緣的旅館》,講述的正是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對日裔居民的不人道迫害。這是美國至今依然罕為人知、政府也羞於提起的不光彩歷史。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旋即對日宣戰。在一片高漲的愛國聲中,日裔居民頓時成了種族仇恨的箭靶,日本間諜滲透美國本土的謠言紛起,大規模的仇日行動在美國西岸各州爆發。隔年,羅斯福總統更簽署行政命令,將美國西岸劃為戰區,開始執行強制遷移日本僑民的計畫,共有超過十萬名日裔居民被迫遷往內陸拘留營,日僑因此損失的財物不計其數,更有許多西岸城市的日本區在行動中被毀。

  誠然,日本計畫性對外移民行之有年,軍方在其中安插間諜收集情資也真有其事,但在這次大遷徙中的日裔美籍居民,很多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第二代,他們就算對日本還有幾分原鄉想像和文化認同,也絕對談不上國家忠誠。可是在白種人眼裡,他們就是「日本鬼子」,與效忠天皇的日軍沒有兩樣,而那些美其名為「拘留營」(internment camps)的安置所,其實和希特勒的猶太集中營也沒有差別。當美國號召自由國家在海外戰場對抗法西斯暴政的同時,這樁不人道的迫害行動卻在本土上演。

  大衛.古特森(David Guterson)在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小說《愛在冰雪紛飛時》(Snow Falling on Cedars)算是探討該事件的代表作,當時大為轟動,還被拍成同名電影。不過那究竟是白種人立場的同情式理解,主角伊希梅爾仍扮演了最終的救贖角色,以無私的大我胸襟提供關鍵線索,幫助兒時戀人的日裔丈夫無罪開釋。要談族群融合,這書的立場根本保守得很。

  相較之下,福特的寫作策略就顯得匠心別具而讓人眼亮:他從華裔移民的角度切入,寫一個西雅圖中國城的十二歲男孩愛上日裔女孩,結果被命運拆散,闊別近半個世紀後追索記憶中酸甜苦辣的故事。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選擇由華人視點切入?或者應該說,這場差一點就成了種族屠殺的迫害行動,與華人何干?

  這當然得談到福特的身世背景:他的曾祖父鄭明(Min Chung,音譯)於十九世紀末來到美國,以開採硼砂為生,後來當上工頭,入境隨俗取了美國名字威廉.福特(William Ford)。傑米的父親是百分之百的中國移民後代,母親則是白種人。他本名詹姆斯,這名字到了奶奶口中就成了廣東話的「家美」(Ja-Mei),傑米(Jamie)於是成了他的小名。特殊的身世和父祖兩代在二戰時期的親身經驗,啟發他寫了這個故事。

  一八八○年代,美國通過排華法案,導致大批中國移民流離失所。日本移民趁機進駐,搶走華人的工作機會,從此埋下日華僑民間的仇恨。西雅圖的中國城和日本城(Nihonmachi)只有幾街之遙,卻有如壁壘分明的兩個國家。及至日軍侵華,二次大戰爆發,雙方更是水火不容。

  《悲喜邊緣的旅館》主角李亨利的父親,就是個對日本人深惡痛絕的華僑。他年紀輕輕就離開廣東,飄洋過海來到新大陸;他支持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到處為國民黨奔走募款。他一方面希望兒子能像其他廣東華僑一樣回家鄉念書,卻又希望他能融入美國社會。他動用關係把亨利送進全白人的學校讀書,結果亨利每天早上都要忍受中國城的同齡男孩笑他是「白鬼」,與他們背道而馳孤身走路上學。在學校裡,他遭受無止盡的霸凌和歧視;因為拿的是工讀獎學金,中午還得在食堂裡為白人同學打飯送菜。

  在家裡,父親不准亨利講廣東話,要他「說你的美國話」(speak your American)。偏偏父母都聽不大懂英文,於是就演變成一種雞同鴨講的單向溝通:父親用廣東話,亨利用英文,而他英文究竟講些什麼,父親也只能略知一二。

  就在如此「背腹受敵」的情形下,亨利認識了新的轉學生岡部惠子。她同樣拿獎學金進白人學校工讀,同樣因為父母希望她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差別在於惠子的雙親都是日裔移民第二代,生活起居已經非常西化。惠子的母親甚至鼓勵喜歡畫畫的女兒去申請藝術學院。亨利一聽便說「他們不會收你。」惠子反問:「為什麼?因為我是女生嗎?」亨利沉默半晌回答:「因為你是日本人。」惠子說:「所以我媽才要我去申請。要做開路先鋒。」

  有趣的是,亨利第一次和惠子在學校廚房見面時,根本沒認出她是日僑,還把惠子錯聽成中國名字「凱可」(Keiko),問說「凱可是什麼名字呀?」可想而知,當他明白對方的真正身世,從小父親教導的警戒心油然而生:那是一道永遠不能跨越的鴻溝。但身為學校裡唯二的非白人學生,又同是拿獎學金的半工半讀學生和霸凌對象,他們很快便建立起同舟一命的情感。亨利赫然發現:在白人眼中,所有亞洲人都長得一樣,誰管你是「清客」(Chink)還是日本鬼(Jap)?

  身份和族群認同的問題,於是精彩好看了起來。面對父親,亨利不能忘記中國的本,卻又被迫上美國學校、說美國話;面對惠子,他要背負的是父親耳提面命的中日仇恨;面對白人,他被一視同仁當成日本鬼,還得不斷指著衣服上的胸章「我是中國人」(I Am Chinese)。這已經是極為複雜的架構,可是福特的企圖不止於此,他還加入了街頭黑人爵士樂手薛爾頓(Sheldon),用他和中國小男孩的跨種族友情,帶出西雅圖在爵士樂史上曾經扮演過的重要角色,以及黑人面對白人主流社會的無奈和無力。

  《悲喜邊緣的旅館》的故事從一九八六年說起,亨利已經五十六歲,妻子半年前因癌症去世,身心俱疲的他走過封閉半個世紀的巴拿馬旅館,正巧遇上新任經營者的記者會。旅館業主拿出一把日本陽傘,說他們在旅館地下室發現大批日僑遺留下來的東西。當年日裔人士被迫遷徙,倉皇中便把許多衣物、照片和文件寄放於此。誰知世事難料,戰後多數日僑再也沒有回到這個傷心地,位於日本城和外界交口的巴拿馬旅館於是塵封多年,變成一個保存歷史記憶的時空膠囊。

  講了這麼多,都是關於歷史記憶、戰火傷痕、身份認同和族群衝突,看似沉重無比,然而這正是《悲喜邊緣的旅館》最高明之處:我們完全可以拋去歷史包袱和文化議題,單純享受故事的本質。這是一個男孩的成長故事,一個兩小無猜的純愛故事,一個相隔三代的父子故事,一個勇於追尋夢想的故事。

  福特的筆觸輕盈而優雅,沒有絲毫矯作,也不是憤怒的吶喊。小說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皆是普世共感的人類經驗,無論種族和國籍,都能心領神會。或許因為福特生長在美國,又有白人母親,少了幾分僑民的直接苦痛,對惠子的日本家庭和那消失在大遷徙中的日本城,又多了幾分浪漫想像。可是誰說談族群問題必得頭破血流?講種族和解為什麼不可以溫婉?

  福特大學讀的是藝術,畢業後一直在廣告界工作,作品曾多次獲獎。《悲喜邊緣的旅館》的前身是短篇小說〈我是中國人〉(I Am Chinese),後來他聽從一位編輯的建議,把這個故事發展成長篇,便是《悲喜邊緣的旅館》。這本書在二○○七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前夕由美國藍燈書屋集團簽下,福特更因書寫華裔經驗而被譽為是「男性版的譚恩美」。

  今年一月,《悲喜邊緣的旅館》在美國上市,獲得書店通路和讀者的一致喜愛,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精裝版再版不斷,印量堂堂突破十萬大關。這段埋藏在幽暗過往、不為人知的歷史,透過虛構的小說演繹而重見天日,也讓無數美國讀者正視亞裔種族受迫害的不公不義。

  半年後的現在,這個故事翻譯成中文、來到台灣,在這塊中國傳統文化、日本殖民記憶和美國文化霸權糾纏不清的土地上,應該更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或許,我們都曾是困惑的李亨利,都曾在族群和文化認同的路途上感到徬徨。在閱讀過程中與主角心心相印的時刻,但願我們也都能記得那些四海皆準的人類情感,也希望族群衝突的悲劇永遠不再上演。

推薦序二

在悲苦中找尋甜蜜∕鍾文音

  一九四○年代和一九八六兩個時空來回交錯,一個逝去的青春之愛,一個逝去之妻。拉扯出四十年的三人感情絲縷細線,以及飄零美國的中日後裔生活,悲喜情境交織,有如喜悅若無悲苦為背景就不足以稱之為喜的蒼涼。

  全書感情深邃,悠緩,如慢鏡頭。有如封閉劇場,全書焦點是一座古老的巴拿馬旅館,從旅館的去留衍生了主角亨利的無奈摯愛錯失。或許錯失的愛,將更強大,將更茁壯萌芽在記憶的倉庫裡,散發著誘人的潮濕氣息。書末寫:「他會做他一向在做的事,在悲苦中找尋甜蜜。」此是愛情滋味的絕佳詮釋,看似容易,實則難中之難。

作者後記

  這個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許多事件,尤其是與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相關的,卻如所描述的真正發生過。身為一個作者,我只盡力重建這塊歷史風景,而不評斷當時人物的居心是善是惡。我的目的不是要創作一齣道德劇,讓我的聲音在舞台上發出最大音量,而是讓真相忠實呈現,交由讀者的正義感去決定是非。而雖然我十分努力要忠於這些事實,但是若有任何歷史或地理上的錯誤,責任絕對都在我身上。

  因為許多人問起,我在這裡回答:是的,「巴拿馬飯店」是個真實的地方。是的,三十七個日本家庭的物品確實放在那?,大多數是放在佈滿灰塵而陰暗的地下室裡。如果你要去那?看看,務必到茶館坐坐,許多物品就展示在那?。我強力推薦那裡的荔枝茶——絕不會讓人失望的。

  「巴德爵士唱片行」也在那?。就在街上,在西雅圖的「先鋒廣場」中心。你很容易漏掉它,但是它卻很難忘。我有一次進去拍些宣傳照片,店主只問我,「這是要做好事還是要做壞事?」我說,「好事。」當然。「對我來說就夠好了。」是他的溫和回答。

  不過,如果你到這兩個地方去找一張失傳已久的奧斯卡.荷頓唱片,你可能沒有什麼好運氣。雖然奧斯卡的確是西北岸爵士界大師之一,但據我所知,他並沒有出過一張黑膠唱片。

但是,你永遠也不知道……

在《悲喜邊緣的旅館》裡,顯而易見的主題是民族的認同感~~
除了民族認同的主題,在《悲喜邊緣的旅館》裡也探討了家庭、愛情,還有現實和夢想,可說是一部充滿豐富內涵又文筆細膩流暢的小說~~
任何人來看,都能從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心情和故事~~^^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凍結的香氣

作者:小川洋子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0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32657

裝訂:平裝





小川洋子

1962年3月生於岡山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系畢業。1988年,〈毀滅黃粉蝶的時候〉獲第七屆海燕新人文學獎。1991年,〈妊娠月曆〉獲第一○四屆芥川獎。主要作品有《寡默的屍骸 淫亂的憑弔》、《偶然的祝福》、《眼瞼》、《沉默博物館》、《不冷的紅茶》、《溫柔的訴求》、《愛麗斯飯店》、《安娜?法蘭克的記憶》、《貴婦人A的重生》、《博士熱愛的算式》、《秘密結晶》、《無名指的標本》等多部作品。

其筆鋒冷歛,早期作品多以描寫人性的陰暗和殘酷見稱,三十歲之後,開始有所轉變,特別是為《安妮的日記》前往德國奧茲維斯集中營採訪時,感受到「人類是如此殘酷,卻也如此偉大」,寫作風格因而轉變,「不再尖銳地刻畫、暴露人類深藏的惡意」,而能夠以「人類是善惡共同體」的態度看待他人。並且開始撰寫與記憶有關的主題。
其作品在歐洲受到極大的迴響,法、德、西、義均有其譯本,且經常舉辦朗讀會朗讀其作品,更有三部作品在法國改拍成電影



《博士熱愛的算式》、芥川獎作家小川洋子
書寫記憶.死亡.情感主題的精采妙作

即使不在他的面前,他依然能找到我。這讓我沉浸在幸福裡。
我覺得,我必定是經過上帝千挑萬選才與他相遇的人......。

我第一次收到他為我調製的香水。
他為那瓶香水取名為「記憶之泉」,瓶蓋上精雕著孔雀的羽毛。「孔雀是記憶之泉的使者。」說著,他取下瓶蓋,將手指滑入我的髮,在耳後抹上一滴香水。
然而,他在第二天自殺了──在我們共同生活滿一周年的第二天自殺了。

他瀟灑地離去,就像惡作劇般地從我的眼前徹徹底底消失了!

為了解開他的死亡之謎,我這才逐漸了解他,卻又隨著一步步的了解,益發感受到他的不可思議;在他的履歷表上,除了姓名之外,所有一切都是捏造的。他甚至謊稱家人都過世了!
人究竟背負了什麼樣的情感,才會如此與自己的過去切割開來?既然以全新的面貌面對這個世界,為何又選擇離開?

我所熟知的他,在我的眼前徹徹底底地消失了,而我所不知道的另一個他,也在他消失之後一點一滴地浮現了。

我終於明白──人是由記憶組成的,逃得再遠,終究還是原地轉圈。因為人逃不出記憶的形影相隨......。

這是一本充斥著味道的書,從文字裡透出沉靜的感覺,是一種不易察覺,卻又深刻入骨的味道~~
《凍結的香氣》有著《博士熱愛的算式》遺忘以及數學之美,也有著《秘密結晶》的回憶、消滅與秘密~~
這是一則關於香氣的故事,不同於《香水》的旁觀及黑暗,《凍結的香氣》則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觀點~~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二的能量:好書推薦《網球鞋女孩》,作者楊依射
        
      除了動漫畫外,青春文化流行的同人誌、COSPLAY、聲優、輕小說、電玩遊戲等都已經成為青春族群熱烈追逐的哈燒(HOT)文化,這樣的社會現象顯示著新的時代的來臨。青春作家楊依射透過纖細而敏銳的感覺,以岡田斗司夫所言之「通眼」(從社會脈絡角度檢視使動漫知識自動漫世界轉換到日常生活中),創作《網球鞋女孩》青春紀事之長篇小說。

    《網球鞋女孩》一開場就以女主角小景在網球場遇見「雌雄莫辨」的良鵣,挑戰「性別天生說」與COSPLAY「性別場域之疆界」。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對性別(Gender)的認知與認同是透過人們之間互動而產生既定的心理及文化所建構的概念。

      在COSPLAY活動的場域裡,男生可以COS女角,女生可以COS男角。一般人認為在COSPLAY場域內才能去化「性別」,離開了COPLAY的場域,「性別」自然或必須回歸社會現實。然而作者賦予小說人物性別意義的變動性,打破一般人既有的觀念。良鵣在網球場上用不二周助的外表泡妞,小景吃驚又意外,此時此景,我們仍然執著於社會文化「性別認知與認同」嗎?《網球鞋女孩》透出一線掙脫性別枷鎖的曙光。


     小說中人物良鵣說:「穿著網球鞋,‧‧‧就會覺得身體裡充滿了一種不二的能量」。「穿上網球鞋」與「不二的能量」發生聯想,其意思是穿著與不二相同的網球鞋,就會有與不二相同的觀點、與不二相同的反應,自然發動不二的的能量。那麼「不二的能量」是甚麼?不二周助是漫畫《網球王子》中的網球高手。因為他有著卓越的「球感」,所以被稱為網球天才。

     不二具有著卓越的「球感」是天生的,帶著這樣天賦的才華馳騁於球場,自然擁有著打球的「自信」。在球場上,他總是面帶微笑的應戰,出神入化的球技,使得對手難以捉摸他的回擊「力量」。小說中「不二的能量」是一種象徵,象徵「不二的自信與力量」。良鵣說:「如果你也穿上網球鞋的話,我就可以帶你跑到更遠的地方。」,最後小景終於穿上網球鞋,這象徵與聯想,很值得玩味。


    作者楊依射以淋漓酣暢的文筆,描述各種青春流行文化,例如聖殿動漫祭典的COSPLAY活動,良麒的聲音,聯想到聲優櫻井孝宏、三木真一郎,以及動漫畫題材中各種身分與設計等等;並且透過敏銳透徹的觀察力,呈現出多元城市的繁榮景象、大眾文化的蓬勃發展。小說中同時運用動漫畫元素進行辯論、思考,展現出新的事物與新的觀點,強勁有力的駁斥了一般人將動漫畫視為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的次文化。

     我們看到作者用《BLOOD┼》的小夜與她的騎士哈吉代入彼得杜拉克的《運作健全社會》的理論,來暸解這樣「偉大的議題」,覺得好笑,但是彼得杜拉克在這樣嚴肅的學術論文書籍的前言裡,舉出魯賓遜的例子,為要闡述嚴肅的事實,不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啾太郎評論涼宮春日「追求精采生活」的態度上定義錯誤;良鵣引述侑子女王定義「世界」;《旅之沼》蟲師銀古對於人類懼怕死亡的開示等等,動漫畫內容所蘊含的人生的哲理與反思的文化深度,實不容小覷。
  

    本書除了呈現出動漫畫的豐富意義與審美觀念外,更著重青春族群在青春期的迷惘與騷動。青春期的重大身體變化,使得青春男女充滿著強烈不安的情緒,對於在這時期年輕人的自我追尋、愛與迷惑、同儕認同、英雄崇拜,小說中有著深刻且細膩的心理描繪,並刻畫所處時代的城市生活之情境,及帶著小景的意識流的感傷來承載內心的掙扎與省思,使小說的內涵與意義極為深厚。


    我們隨著小景的觀點與視角,進入小景生命中第一個重大危機︰小景對愛情的憧憬,友情的渴望,良麒與良鵣之間的曖昧未明的關係。在良鵣的離去、啾太郎的點醒之後,小景體會到忠於自己的感受與堅持自己的道路之重要,終於穿上了網球鞋。青春期的愛與迷惘,騷動與不安,都透過網球鞋傳來不二的能量,豁然開朗,度過了「青春期的風暴」。


    《網球鞋女孩》洋溢著青春氣息,充滿著年輕人的生命力,作家楊依射將覺醒主義新文學關注「大我」的視角拉回,以「小我」為重心的青春書寫,不僅展現出動漫畫文化表象之下的藝術人文深度,更介入青春期的人生議題,表現出當代青春族群面對人生的態度,也提供人們對E世代文化的新認識與新的觀照。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死專賣店

Le Magasin des Suicides

作者:尚.德雷
原文作者:Jean Teule
譯者:梁若瑜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325659
裝訂:平裝






尚.德雷Jean Teule

  生於一九五三年,先以插畫家的身分出現在法國藝術圈,後參與Canal Plus電視台的節目,擁有電視人、編劇、喜劇演員、電影藝術家等多重頭銜。之後他專注於寫作上,推出多本小說與詩人傳記,其中《Darling》並被改編拍成電影。尚.德雷以靈巧的文字及多變的風格著稱,本書則是他在研究十九世紀的詩歌時,從書評中看到「自殺小店」的標題,因而啟發靈感。



連最優雅的法國人也忍不住捧腹失態!
一部讓你笑到死的小說!

法國讀者爭相搶讀!瘋狂熱賣200,000冊!


你的人生很失敗嗎?
有了我們,你的死保證成功!


祖傳10代老字號
屠家專賣店
祝您一路好走!


  這是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店,代代皆以販賣創意自殺產品著稱,不管你是要切腹、自焚、上吊,還是碰觸式、吸入式、口服式的各種毒藥,這裡都可以完全滿足你的需求。

  這個小小的家族企業一直都靠悲傷和苦悶維生,家裡的每個人都愁眉苦臉、了無生氣,他們的人生觀黑暗負面,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所有的顧客都視死如歸,幫助他們輕鬆「上路」。

  在老闆屠氏夫婦的精心教養下,大兒子文森(是的,就是跟那位自殺的大畫家梵谷同名)患有嚴重的厭食症,美麗的二女兒瑪蓮(沒錯,靈感正是來自那位自殺的美艷女星瑪麗蓮夢露)則極度缺乏自信,每天都想一死百了。就在這樣一片「愁雲慘霧」中,沒想到卻出了個「不肖子」,熱愛生命的小兒子每天都笑臉迎人,甚至還把店裡的自殺商品偷偷掉包。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老字號的商譽眼看就要?於一旦……



從來沒有一絲一毫溫暖而快樂的光芒照進這間小店。它唯一的窗戶位於大門左邊,窗戶被一堆圓錐紙筒和一落落的紙箱遮住了,窗把上懸垂著一個小黑板。

天花板上掛著幾管日光燈,燈光映照著一位老太太,她正湊到一台灰色娃娃車的小娃兒旁邊:

「唷,他笑了耶!」

另一個較年輕的女子——她是老闆娘——正坐在窗邊的收銀台前算帳,一聽到這話,她不高興了:

「我兒子笑了,怎麼可能?才沒有,他沒笑,一定只是抿抿嘴巴而已。他沒事笑什麼笑?」

然後她又繼續埋首算帳,老太太則繞著遮篷掀起來的娃娃車打量。她的柺杖使她的神色和步伐都顯得笨拙,她透過那雙抑鬱又淒苦的深邃眼睛,隔著眼中的那層白內障,不死心地又說:

「可是他看起來真的在笑。」

「不可能吧,屠家的人從來沒有一個笑過!」小寶寶的母親從櫃台俯身低頭確認。

她抬起頭,伸長她那小鳥般的細脖子,然後大喊:

「三島!來一下!」

地板上有個小門像個嘴巴一樣打開了,裡面如舌頭般冒出一顆光禿禿的腦袋。

「幹嘛?什麼事?」

老闆屠三島從地下室上來,他一面把腋下夾的一袋水泥放在磁磚地上,一面聽老婆對他說:

「這位太太居然說亞倫笑了。」

「露詩,妳在胡說什麼?」

他把袖口上的磁鐵粉稍微拍了拍,也湊到小寶寶旁邊,滿臉狐疑地仔細端詳好一會兒,然後宣布:

「他一定是拉肚子了。拉肚子的時候,嬰兒的嘴唇就會這樣揪起來……」他一面解釋,一面用兩隻手一上一下在自己面前橫向揮來揮去。「有時候很容易跟笑容搞混,但這並不是笑容,是臉部扭曲的結果。」

他把手指伸到娃娃車的遮篷下面,企圖證明給老太太看:

「妳看,假如我把他嘴角往下巴推,他就不笑了。他就像他哥哥和姊姊出生的時候一樣,板著一張臭臉。」

老太太說:
「那你把手放開。」

老闆照辦,老太太驚呼:
「啊哈!你看他在笑吧!」

屠三島抬起頭,拱起背,火冒三丈地問:
「妳到底要什麼啦妳?!」

「一條吊死我自己的繩子。」

「妳住的地方天花板高不高?妳不知道嗎?那妳拿這一條吧,兩公尺應該夠用了。」他邊說邊從商品架上拿出一條麻繩。「活動結已經打好了!妳只要把脖子套進去就行了……」

老太太付錢的時候仍頻頻回頭看娃娃車:
「小孩子的笑容看了真窩心。」

「是啦,是啦,鬼咧!」三島咕噥說,「好了,妳回家吧。現在回去夠妳忙的了。」

這位年邁又沮喪的老太太把繞好的繩子扛在肩膀上,在陰灰悲傷的天空下離開了。老闆屠三島回到店裡,說:

「呼,終於解決了!她煩死人了,他才沒笑呢。」

孩子的母親仍待在櫃台旁,看著這個自己動來動去的娃娃車。彈簧的嘎吱聲中,不時夾雜著從娃娃車遮篷下傳出來的噗嗤小笑和哈哈大笑聲。這對父母一人站一邊,他們四目相望,彷彿大難臨頭:

「慘了……」

2.

「亞倫!……到底要跟你說多少遍?從我們店裡走出去的客人,不可以跟他們說『再見』,要說『永別』,因為他們永遠不會再回來。你到底要什麼時候才聽得懂?」

在店裡,氣呼呼的屠露詩背後雙手緊捏著一張隨著她的怒氣而顫抖的紙。小兒子穿著短褲站在她面前,用他那充滿喜悅的小臉蛋看著她,她則罵聲連連訓斥他:

「而且有人進來的時候,別再老是說什麼(她模仿他):『哈~囉~!……』而要很凝重地說:『小姐,諸事不順……』或:『先生,祝您一路好走。』還有最重要的,不准再露出微笑!你想把客人都嚇跑嗎?……怎麼可以像你那樣瞪大眼睛,還把食指翹在耳朵兩邊跟別人打招呼呢?你以為客人都是來參觀你的笑臉嗎?再這樣下去怎麼行?這樣我要幫你裝矯正器,不然把你抓去開刀喔!」

暴跳如雷的屠太太身高一百六十公分,年齡已經坐四望五了。偏短的栗色頭髮掃到耳後,額頭上斜跨的那束髮絲讓她整體髮型更具張力。

至於亞倫的一頭金色鬈髮,面對母親的獅吼,則彷彿被電風扇吹送一樣在半空中飄呀飄的。母親把原本藏在背後的那張紙拿到面前:

「而且,你從幼稚園帶回來的這張圖,畫的是什麼跟什麼呀?……」

她把畫拿到面前,另一手的食指則在畫圖紙上忿忿地指指點點:

「一條小路通往一棟小房子,房子的門窗都打開,天空藍藍的,還掛著一個大太陽!……搞什麼,你住的地方沒有烏雲也沒有污染嗎?那些來散播禽流感的候鳥在哪?還有輻射呢?恐怖分子的炸彈攻擊呢?這根本不符合現實。你應該多看看學學你哥哥文森和姊姊瑪蓮在你這個年紀都畫些什麼!」

露詩穿著一襲長裙,沿著一個商品陳列架匆匆走去,架上擺了形形色色金光閃閃的玻璃瓶罐。她從大兒子面前經過,他今年十五歲,身形消瘦,不斷啃手指甲、咬嘴唇,腦袋還完全用繃帶裹住。在他身旁的瑪蓮(十二歲,微胖),頹坐在高腳凳上,無精打采地打了一個哈欠——足以吞下整個世界——三島則把鐵捲門拉下,正開始關掉幾管日光燈。露詩把收銀機下方的一個抽屜拉開,翻開一本訂單簿,拿出兩張對摺的畫圖紙攤開來:

「你看看瑪蓮畫的這張畫,多麼灰暗,還有文森畫的這張:鐵牢籠和一面磚牆!像這種畫我就贊成。他對人生的瞭解才是比較透徹的!……這可憐的孩子得了厭食症,一天到晚頭痛,以致於到最後他以為如果不用繃帶把腦袋捆住,腦袋就會爆掉……可是他真的是我們家的大藝術家,是我們的梵谷!」

母親繼續舉他為例:

「自殺這種事呀,是在他血液裡流著的。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屠家人,可是你呢,亞倫……」

文森嘴裡含著拇指,跑來窩在母親懷裡:

「媽媽,我想回到妳肚子裡……」

「我知道……」她一面撫摸他頭上的繃帶,一面回答,然後繼續挑剔小亞倫的畫:「你在房子旁邊畫的這個長腿小妹又是誰呀?」

「是瑪蓮。」六歲大的孩子答道。

聽到了這些話,原本垂著肩膀的屠瑪蓮軟弱地抬起頭,頭髮幾乎完全遮住了她的臉和紅通通的鼻子。母親很訝異:

「你為什麼把她畫得又忙碌又漂亮呢?你明明知道她老是說自己又沒用、人又長得醜呀!」

「可是我覺得她很漂亮。」

瑪蓮雙手摀住耳朵,從高腳凳上跳下來,尖叫跑向店的後方,衝上通往房間的樓梯。

「好啦,這下他又把姊姊弄哭了!……」母親一面大吼,父親一面把店內最後的幾管日光燈關掉。

販賣自殺維生的店家不太可能存在於現實生活,有違社會道德與善良風俗~~
而即使存在,也不能如此明目張膽,但出現在小說中,就變得很有趣了~~

amulet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